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PG电子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南京照相館》點燃“尋根熱” 市民走進檔PG电子案館尋找家族記憶
添加时间:2025-08-03

  PG电子電影《南京照相館》在這個夏天點燃了銀幕,也喚醒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影片中,那些被悄悄保留下來的“無關緊要”的生活照,成為普通人在苦難中活下去的見証。而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走進南京市檔案館,在一張張戶籍卡、一枚枚登記照裡尋找祖輩的蹤影,掀起了一股別樣的“尋根熱”。

  “這是我姨媽、舅舅,還有外公的檔案!”42歲的南京市民趙先生激動地展示著幾張檔案館出具的戶籍卡。

  “我從來沒見過外公,原來他年輕的時候長這樣,還挺帥的!”趙先生表示,自己本是想查找母親的信息,但因母親1947年出生,可能未及時登記戶口,查詢未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意外查到了母親家族的其他成員的信息,這份檔案,成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珍貴禮物。

  “我還沒細看檔案內容,但是這些照片帶給我的沖擊力太大了。好像有種與歷史、與親人突然‘交匯’的奇妙感受,既陌生又熟悉。”趙先生回憶,母親年近80,曾零星提及兒時在光華門外城牆邊玩耍的往事,如今這些模糊的記憶正因檔案變得更加具象。

  市民王女士的外婆今年已93歲,幾年前因阿爾茨海默病住進了養老院。她常常重復念叨“我要回山西路的家”,但家人都以為她只是記憶混亂。8月2日,王女士在檔案館查到了外婆15歲時的戶籍卡,地址一欄赫然寫著“山西路80號”。這一發現讓她恍然大悟,也令家人百感交集。

  “看到外婆15歲的登記照PG电子,我突然明白她一直念叨‘回家’是源自內心最深的牽挂。”王女士說,她還意外查到了外婆父親也就是太公的戶籍卡,“現在年紀越大,外婆的樣子越來越像太公,那種隔代相似帶來的情感沖擊真的很深。”

  檔案館工作人員尹彥彬介紹,自電影上映以來,檔案查閱申請量劇增,單日最高可達1200條,而以往每天也就是十來條。“很多年輕人是通過網上登記的,也有一些帶著老人口述記憶,跑來現場咨詢。”申請人中還不乏外地市民,帶著“查家譜”的目的而來PG电子。

  這些塵封的民國戶籍檔案,不僅承載著家族記憶,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肌理。記者注意到,檔案信息極為詳盡:除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址PG电子、職業等基礎項外,還清晰標注了戶籍人左右十指指紋的“斗”與“箕”(分別用三角形和圓形注明)。親屬關系欄中“戚誼”(意為親戚情誼)等如今罕見的表述也完整保留PG电子。

  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在南京檔案館查到民國家庭戶籍”也沖上了熱點榜單。

  網友們樂此不疲地分享著自己的“檔案奇遇”:有的在老街坊鄰裡的住址中發現重合,“我們爺爺奶奶都住在三元巷,說不定他們還認識呢!”﹔有的因為親屬名字的巧合,與素未謀面的網友展開“認親”“哇,你太奶奶是我外婆的前輩校友!”﹔更有網友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網站中,偶然發現了戶籍檔案上自己祖輩親戚的名字,由此驚呼“歷史竟然離我這麼近”。

  “紙質檔案材料帶給人的震撼真的無法用言語表達PG电子!”網友“默默看看看得到”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電影中的很多地名、場景自己都很熟悉,“很感激檔案館做了這麼多細致的工作。正是因為檔案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有了來處,有來處才有歸處。”

  南京檔案館工作人員尹彥彬坦言,過去人們對檔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行政資料”,而這次,大家是帶著情感、帶著對家族的思念走進來的。“看到那麼多市民拿到照片后眼圈泛紅,或者急著回去給父母、爺爺奶奶看,我們也很有觸動。”

  “為了讓更多市民順利查到,我們這段時間幾乎天天加班加點。”同時尹彥彬也提醒,因申請量大、信息常常不完整,市民提交申請前務必確認備查人1946—1948年間居住在南京主城區,並盡可能提供准確的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職業、父母或子女名字等關鍵信息,“至少兩項正確,才有可能快速定位。”

  據了解,南京市檔案館目前保存的這批民國戶籍卡,最初由南京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於20世紀40年代建立,2006年從浦口區石佛寺倉庫接收至檔案館,共收錄超過150萬張檔案。經過約四年整理和電子錄入后,自2010年前后逐步面向公眾開放查閱服務,近年來正式接入“我的南京”“蘇服辦”等線上平台,形成線上預約與線下自提相結合的便民服務系統。(張潔茹 范杰遜 實習生 周娉羽 謝沂諾)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